新闻中心

一条朋友圈让博士生被间谍盯上了!赴外学术交流险些被骗

一条朋友圈让博士生被间谍盯上了!赴外学术交流险些被骗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渗透窃密活动愈发活跃,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手法更加隐蔽、目标更加多元、领域更加广泛,对我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一部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防线》揭示了境外间谍如何利用学术交流之机进行情报搜集活动的故事。

近日,一部名为《防线》的微电影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改编自真实案例,讲述了我国某科研机构的博士生董某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贴靠拉拢,并险些造成某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泄露的故事。

据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透露,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一些科研团队的专家、学者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之机,通过感情拉拢、攀拉利诱等手段,开展情报搜集活动,对我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该微电影中,博士生董某在实习期间违规将手机带入涉密办公场所,并将含有涉密信息的自拍照片发给母亲,导致涉密工作特征和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泄露,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赴外学术交流期间,董某结识了自称为某国际核心期刊杂志社编辑的肖某。肖某主动贴靠董某,并通过扫码添加好友的方式获取了董某的手机信息并实施监听。随着团队研究成果的初现,肖某利用董某急于出名的心态,不断鼓吹、引诱,最终导致董某擅自将涉密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肖某。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渗透窃密活动愈发活跃,对我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加强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导师向董某讲述了自己当年从国外回国的亲身经历,并引用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话教育他:“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渗透窃密活动呈上升趋势。这些间谍利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渠道,以及各种手段进行情报搜集,对我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专家指出,保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和组织的责任。涉密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注意社交软件的隐性风险,并禁止将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带入涉密场所、传递涉密敏感信息。

该微电影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观众纷纷表示受到了警示,意识到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一些科研机构也加强了对涉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渗透窃密活动的增加,对我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时刻紧绷国家安全之弦,警惕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欢迎读者对此新闻进行评论和互动,分享您的观点和意见。让我们共同关注国家安全,共同守护我们的祖国。

请点击链接观看微电影《防线》的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