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二次房改什么时候开始

二次房改什么时候开始

“二次房改”要来了?2022年,无房人迎来好消息!_腾讯新闻

如今房子与房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结婚要置办新房、成家立业也想买自己的房子,有钱的人多买房子创造价值,没钱的人贷款买房。房子逐渐从一个“家”的居住生活概念,越来越商品化。房价持续走高,人们买房等着升值。

为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真正的家,很多人在职几十年都要还房贷,甚至等到退休了,房贷才还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降低买房住房难度,好消息就是,二次房改真的要来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房改,二次房改对比一次房改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进行房改?二次房改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一次房改成果显著

除了对大数据的科学考察,二次房改一定是根据经验和依据才可完善地提出。

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是处在新时期的不断探索中,民生经济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要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新标准的出台,人民的居住问题,也在建设一列。在新时期探索阶段,我国在经济方面采取分配制度,尤其在农村。

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住房一律按分配,按人口分配,按劳动力分配等,具有福利性。

在今后的二十年,住房不断商品化,人们为了能有房子住努力工作。房子不断往市场投入,房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一次房改分别对低、高收入者提供相适应的房,对这两种家庭提供保障。一次房改也使房地产商获得利益。

二、二次房改迫在眉睫

虽然一次房改比较成功,但终究是有不足之处。经过二十年,不足被放大,弊端被加深,二次房改是形势所迫也是意料之中。

更重要的是,一次房改只面对了低、中低和高水平收入的家庭,对于中等和中高并未采取有力措施。导致这些群体处在买不起商品房、也无法享受住房福利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境。

在房价日益增长且严重影响正常居民生活和房子市场的情况下,二次房改的出现也可以适当降低房价上涨速度,一定程度上使房价“退热潮”。

三、二次房改益处良多

如果二次房改可以使房价降低,那么对于无房人群绝对是个好消息。房价一旦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就有能力买房,结婚住房和教育资源的问题也可以解决。

所以对于城市户籍贫困家庭和刚步入社会的无房人士,二次房改提供了贫困户可申请的房源,也为青年无房群体提供租房租金支撑。

虽然不能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公民,但在大体上可以有效抑制房价,保障城市居民居有定所,因此,二次房改是福音。

一次房改使住房货币化,迅速提升了住房供应量。人们开始买房,将积蓄都投入到买房中,实现了货币的流动,拉动经济增长。但这一次房改遗留下来的弊端不可小觑。

房子成为了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承担的物品,一定程度上反倒使房产产业经济上升缓慢。

住房商品化虽然给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买房的机会,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商机和收益,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失败,造成了高房价和买房难的问题。

纠正房产市场房价炒作、住房不平衡的风气。为低收入人群也带去福利,维护城市住房公平。如今深圳已经在二次房改方面采取措施。

此次在深圳开启的二次房改将对一直以来不轻易改变的房产市场带来震荡。而这样的体制机制的改变,整个过程乃至结果,对其他城市来说是一个参照和借鉴。

城市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楼市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泡沫和弹性,而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剥夺居民居住权力的猛兽。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剥夺。房价变贵让人望而却步,更加地加深了不同生活水平的人们的矛盾。

而“市场福利化”,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而降低人们的生活都单位,提高生活质量。福利多了人民的生活自然多了保障,人民对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就越高。

总结

。国家实行二次房改,无非是房价上升,物价上涨,人们能拿来买房的钱远远不够,一旦融化了住房这一寒冰,民生问题就好解决得多。二次房改的消息从年初开始颁布,相信不日就会逐渐普及。

虽然房改之路道阻且长,想要解决住房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既然已经有城市开始行动,住房总有一天不会成为一个难事。

二次房改方案_二次房改内容_二次房改时间_装修百科_太平洋家居网

  二次房改,从08年6月份以来一些专家学者不断提出,后终于引起了高层的注意。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已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探索住房制度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与市场房租房价严重脱节。对于城镇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来说,住房货币化早就名不符实,住房保障只能依赖政府。而政府很难有足够财力对多数居民提供住房保障,随着时间推移和新职工增多,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城镇居民住房体制,考虑启动‘二次房改’。

  “中国目前的城镇居民住房体制存在三大缺陷,迟早都必须深入进行改革。在确保改革方案思虑周全的前提下,二次房改越早进行越好。”专家刘慧勇说。

  首先,货币化补贴政策与市场房租房价严重脱节。切实可行的住房货币化,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住房实物供给充分,二是货币化住房补贴的数额能够跟上房价和房租的实际涨幅。在1998年决定实行货币化改革时,中国并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其次,

建设与供给缺乏制度保障。中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目标和供给对象定位模糊,供给方式和程序存在制度性漏洞。从原则上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对象应当包括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入城镇长期务工人员。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城市都面临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的尴尬局面,政府很难有效地核实经济适用房购房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再次,禁止单位提供住房实物保障也存在弊端:一是无法就近上班的城市职工将与日俱增;二是增加城市交通量和能耗,加重空气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三是职工上下班时间长,增加疲劳,降低效率,对单位也不利;四是削弱保障性住房的周转性、流动性与分配使用合理性;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的责任全由政府担负,难免漏洞百出。

  在1998年启动住房体制改革将近20年之后,旨在“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的“二次房改”终于进入实质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已经会同国家发改委,准备拟定“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的初步实施方案。

  根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的初步实施方案,在对过去将近10年房改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的同时,将根据形势变化,对住房政策的基本方向、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取向、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等,做出新的调整和定位。

  按照有关工作安排,有关部门将在2015年研究提出“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成为这份方案的指导性原则。

  研究准备工作启动

  “很快就会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发改委还是住建部,对这件事情还都是很重视的。”5月26日,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所言的“这件事”,所指的即是“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内,这一领域被简称“房改”。1998年,国务院颁布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第一次房改拉开徐徐大幕。

  此后将近20年间,遵循第一次房改划定的基本路径,中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房地产市场政策口径、住房保障、城市居民基本住房及其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2009年,即有14位专家联名上书,表达“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提出,由住建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会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在工作正式启动之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微博]总行、国家税务总局[微博]等有关中央部委,都将参与其中。

  实际上,在2009年前后,住建部即启动过对“二次房改”的前期调研工作。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齐骥牵头,住房改革与发展司、房地产市场监管司、住房保障司、公积金监管司、政策研究中心等,也抽调人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2015年,住建部课题《住房更新与住房利用机制研究》也正式结题,住建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亲自参与了课题的结题审定工作,从而使这份课题报告颇具官方色彩。

  二次房改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确立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本次房改将对商品住房消费、住房保障之间的界定作出更为准确的分析以适应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而尽最大程度去除投资化、杠杆化,回归住房价值属性,稳定房地产市场,还利于民。而

的种类将会减少,更加会注重市场自我调节。

  现在,房地产市场泡沫高涨,住房和居民收入比重严重畸形,很多家庭为了供房子已经入不敷出,而有些家庭却因为有余钱不断炒楼推高楼价,本次二次房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群众的住房利益,让人们有立锥之地,同时也要注重市场导向自我调节,让房地产市场在一个健康的坏境中前行。

  在社会舆论和上百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动下,二次房改有了实质性进展。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和迟夙生分别领衔30余位人大代表提出的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已经列入11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议案。 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和迟夙生分别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和“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

  两位代表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供应对象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根本目的是解决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三三制)。

  三种住房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

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而相应的三类供地方式也分别为: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三支队伍则是政府和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及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列入人大的正式议案中,这对推动二次房改有重要的意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内容联系/业务洽谈:020-38178428。 版权所有 @太平洋家居网 我爱我家,创享生活

    举报邮箱:shenhezhiban#pconline.com.cn

“第二次房改”要来了?楼市进入关键转折点,未来两类人或将受益_腾讯新闻

进入2021年后,“二次房改”成为了楼市的热点词汇。笔者查阅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远教授。2021年2月,徐远发表了一篇名为《二次房改将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文章,徐远建议:对内,要以“二次房改”的气魄,启动新一轮住房改革,是一举三得的政策抓手,短期、中期和长期都有战略性的利益。

我们知道,1998年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由政府盖房子,分给老百姓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房”。如果是单身一人的话,想要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是比较难的,一般只能分到一套房子的小单间用于过渡,等到结婚后才有机会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与此同时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补贴住房维修和管理方面的开支。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分房模式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下,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公开数据显示,1949~1979年间,我国投入了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依旧无法解决职工居民的住房需求。其次是人均居住面积小、住房资源紧缺,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O,并且城镇缺房数达到八百多万户,接近一半的家庭没有房子。最后是延缓了城镇化建设推进,由于住房资源紧缺,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没有足够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

也就是说,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因此自1978年起,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98年7月,高层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相当于赋予了住房“商品”属性,这就是首次住房改革,简称“房改”。

事实证明,“房改”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人均居住面积得到显著提升,住建部9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40平米,相当于是1978年的10倍以上。第二是城镇化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而2000年这个数据仅为36.22%,20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发达国家4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最后是住房空缺问题完美解决,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6%。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过去2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十分迅速,并且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其本身不成熟、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下,也导致了两个明显的问题出现:其一是过高的房价与居民收入明显不符,为了将买房的难易程度具体化,专家提出了“房价收入比”的概念,按照国际标准,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3-6之间,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3.2,明显超过了标准水平,其中深圳以39.8位居榜首,相当于当地家庭39年的全部收入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其二是“城乡壁垒”明显加深。显然,由于过高的房价,许多流入到城市的打工者都被“劝退”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为49276万人,同比2010年增加了88.52%,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显然,越来越多流入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由于买房落户问题难以解决,只能漂泊在城市之间,居无定所。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当前城镇96%以上的家庭有了住房,由此可见真正的无房刚需已经不多。为了加速解决这类人口的住房问题,徐远教授提出了第二次“房改”的建议,具体来看,徐远建议:应该在大都市、都市圈和核心城市,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面向所有无房人口,针对中低收入新市民群体,以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应在较好区位选址,便于新市民上班,大力兴建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

在上文提到过的住建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王部长,刚才您谈到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就这方面您能不能有一些具体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也就是说,相较于徐远教授提出的建议,我国在实际行动上加以了完善,提出了三类体系的房源,针对不同困难家庭以及新市民群体。对于许多人来说,最为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二次房改”具体什么时候能够落地,通过上文可以了解,第一次房改从开始规划到落地经历了20年时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多部门参与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并提出了二次房改的理念,也就是说如今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时间,相信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来看,“十四五”期间将会是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未来两类人会受益:

第一类是城镇住房收入双困家庭以及流入到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对于城镇住房收入双困家庭来说,公租房能够解决这类家庭的住房难题。对于流入到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则主要是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途径来解决,这类住房主要的特点是同地段租金低,并且距离上班的地方不会太远,并且户型主要以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周边资源配套措施完善。

第二类是还没有买房的刚需。事实上,“二次房改”也属于楼市调控的一种措施,通过这些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解决无房刚需以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减少楼市的住房需求,有利于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房价也会加快回归理性,因此对于无房刚需来说未来会以更加亲民的价格买到合适的房子。

“二次房改”要来了?北大教授提出“新方案”,两类人将会受益_腾讯新闻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主要分为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发放住房补贴等三个方面的改变,也就是经常说到的“房改”,至此住房性质从“实物分配”转变为“商品房”。

为什么要“房改”呢?原因很简单,1978年的时候,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O,缺房数达到869万户,占城市住户的百分之四十七点五,在长期实行福利分房的制度下,国家和企业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住房建设进程,也不利率城镇化发展进程,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房改”过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巨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从过去的3.6�O提升到了接近40�O,城镇化发展进程也从17.92%提升至63.89%,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也推动了经济发展。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房地产市场不健康、不成熟的发展下,房子由居住属性转变为投机属性。早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每年城市都要流入大量的人口,住房需求也随之增加,住房供不应求导致房价上涨,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吸引了很多人投资,逐渐炒房客、炒房团的增多再次推动了房价进一步上涨,进而导致房价过高、空置率过高、房价收入比过高等问题。

过高的房价不仅导致刚需买不起房,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还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房价已经达到了9980元/�O,很多县城的房价都已经突破万元,对于房价普遍过万的当下来说,买一套房动辄百万上下,显然对于刚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是完全负担不起的,而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带动了房租上涨,很多人连租房的钱都负担不起,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壁垒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并不好,我国也在强调发展“经济内循环”来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在于提升百姓购买力,但如今房价过高,没有买房的人都在省吃俭用买房,买了房的人也在勤俭节约还房贷,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可见房价不仅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也阻碍了“经济内循环”的良好运营。

目前来看,楼市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近几年很多专家也提出了需要“二次房改”来解决楼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北大教授徐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二次房改”抓手的安居房政策,徐远给出了多个方面的建议:

1、购房资格:面向所有无房人口,以就业地缴纳社保为唯一标准,不歧视无户籍、无学位人口;2、户型设计:针对中低收入新市民群体,以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和商品房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住房市场;3、城市选择:应主要选择在大都市、都市圈和核心城市,不能选择中小城市。以人口流入为标准,按照人口流入数量选择城市和分配安居房名额;4、购房贷款:遵守商业可持续原则,首付不低于20%,贷款利率可以适当优惠;5、社保跟人走:要把新市民社保转入落户城市的社保体系,社保资金统一划拨和管理。要采取“有档次之差,无身份之别”的渐进思路,逐步提高社保水平;6、大力兴建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可得性。

事实上,“二次房改”与当前楼市调控并不冲突,可以说是相得益彰。随着楼市的不断调控,房价大涨趋势已经停止,房价涨幅近几年也在不断收缩,但整体房价依旧处于高位,部分热点城市依旧能看到炒房客的身影。主要原因是未来楼市还存在一定需求,一部分是无房刚需,另一部分是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正是因为这一部分需求存在,炒房客才不会选择退场,认为未来房价有支撑,而“安居房”能够解决这一部分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那么整体需求也会进一步减少,有利于房价加速回归理性。

购房者以及流入人口最为关心的问题,自然是“二次房改”什么时候能够落地。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已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探索住房制度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也就是说,自“二次房改”被提出时,如今已经过了12年的时间。结合第一次房改经验来看,被提出时是1978年,正式落地是1998年,相隔20年时间,可见距离“二次房改”也不会太久,很多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会是很好的机会。意味着未来两类人将会受益:

第一类是农民工以及没有房子的困难家庭。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和无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房源,除了安居房以外,还有公租房、廉租房和共有产权房,解决了这类人群的生活问题。根据徐远教授给出的建议来看,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能够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并且地段处于大都市、都市圈和核心城市,并且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说不必担心生活问题。

第二类是无房刚需。对于还没有买房的刚需来说,“二次房改”与楼市调控能够完美契合,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后,楼市整体需求进一步减少。在楼市的不断调控下,炒房客空间越来越小,房价上涨失去了支撑,随着泡沫的不断消除,房价会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意味着这类人能够以更加亲民的价格买到房子。

第二次房改”要来了?北大教授提出21年“新方案”,两类人受益_腾讯新闻

我们知道,1998年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由政府盖房子,分给老百姓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房”。如果是单身一人的话,想要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是比较难的,一般只能分到一套房子的小单间用于过渡,等到结婚后才有机会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与此同时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补贴住房维修和管理方面的开支。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分房模式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下,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公开数据显示,1949~1979年间,我国投入了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依旧无法解决职工居民的住房需求。其次是人均居住面积小、住房资源紧缺,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O,并且城镇缺房数达到八百多万户,接近一半的家庭没有房子。最后是延缓了城镇化建设推进,由于住房资源紧缺,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没有足够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

也就是说,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因此自1978年起,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98年7月,高层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相当于赋予了住房“商品”属性,这就是首次住房改革,简称“房改”。

事实证明,“房改”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人均居住面积得到显著提升,住建部9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40平米,相当于是1978年的10倍以上。第二是城镇化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而2000年这个数据仅为36.22%,20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发达国家4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最后是住房空缺问题完美解决,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6%。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过去2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十分迅速,并且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其本身不成熟、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下,也导致了两个明显的问题出现:其一是过高的房价与居民收入明显不符,为了将买房的难易程度具体化,专家提出了“房价收入比”的概念,按照国际标准,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3-6之间,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3.2,明显超过了标准水平,其中深圳以39.8位居榜首,相当于当地家庭39年的全部收入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其二是“城乡壁垒”明显加深。显然,由于过高的房价,许多流入到城市的打工者都被“劝退”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为49276万人,同比2010年增加了88.52%,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显然,越来越多流入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由于买房落户问题难以解决,只能漂泊在城市之间,居无定所。

不过,对于上述两大问题,国家显然早已经注意到了。随着楼市的不断调控下,过去房价大涨的趋势早已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近几年房价涨幅的不断收缩,最近两个月甚至出现了连续下跌的情况,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的房价已经重新跌回万元以下,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由此可见,楼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住房投机属性逐渐减弱,楼市泡沫逐渐消除,房价也正回归理性。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当前城镇96%以上的家庭有了住房,由此可见真正的无房刚需已经不多。为了加速解决这类人口的住房问题,徐远教授提出了第二次“房改”的建议,具体来看,徐远建议:应该在大都市、都市圈和核心城市,每年兴建1000 万套安居房,面向所有无房人口,针对中低收入新市民群体,以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应在较好区位选址,便于新市民上班,大力兴建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

在上文提到过的住建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王部长,刚才您谈到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就这方面您能不能有一些具体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对此,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表示最近几年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第二是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含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措施。第三建成了规模巨大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并明确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也就是说,相较于徐远教授提出的建议,我国在实际行动上加以了完善,提出了三类体系的房源,针对不同困难家庭以及新市民群体。对于许多人来说,最为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二次房改”具体什么时候能够落地,通过上文可以了解,第一次房改从开始规划到落地经历了20年时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多部门参与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并提出了二次房改的理念,也就是说如今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时间,相信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来看,“十四五”期间将会是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未来两类人会受益:

第一类是城镇住房收入双困家庭以及流入到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对于城镇住房收入双困家庭来说,公租房能够解决这类家庭的住房难题。对于流入到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则主要是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途径来解决,这类住房主要的特点是同地段租金低,并且距离上班的地方不会太远,并且户型主要以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周边资源配套措施完善。

第二类是还没有买房的刚需。事实上,“二次房改”也属于楼市调控的一种措施,通过这些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解决无房刚需以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减少楼市的住房需求,有利于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房价也会加快回归理性,因此对于无房刚需来说未来会以更加亲民的价格买到合适的房子。

“二次房改”来了?明年起,清华博士后提出新方案,2类人受影响|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住房|廉租房|房产税|保障房_手机网易网

从最近两年开始,“二次房改”在网上出现的概率不断提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次房改”呢?

其实,谈论到“二次房改”,就不得不提到“一次房改”,

按照专家的看法,“一次房改”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是截止到1986年,这段时间主要完成理论准备和出售公房;第二是从1986年~1991年,为了解决职工

问题,国家开始提供租房补贴;第三是到1993年,分批试点以售带租和公积金制度;第四是再到1998年,房改进入“深化阶段”;最后就是从1998年7月~2001年,住房货币化、市场化全面展开。

相比较之前的福利分房制度,“一次房改”主要有3个好处:1、改变了旧体制下住房产业的格局,同时也从侧面帮助城市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2、有效推动了商品房发展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例如按照住建部部长王蒙徽的介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9.8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更是达到了48.9平。

此外,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相比“福利分房制度”,不论是居民居住水平还是城镇化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知“二次房改”并非遥不可及。

其实“二次房改”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一次房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住房是商品”的理念成为主流,由此也导致大家对住房商品化产生了误解。而在“二次房改前期”的探索中,就着力于解决这些弊端,大致包含三类:

其实从“一次房改”之后,大致从2003年开始,我国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时候,着重关于经适房、

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商品房的建设比例提出要求。对此,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表示,这是加强

建设的信号,而这点也体现在资金方面,当年全国安排廉租房资金就达到了77亿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省市纷纷开始加强住房机构,例如天津和重庆更名房地产管理局,还有省份直接成立住房保障局。从实际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相关会议中,提出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两年建设26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

为了解决房价问题,同时维护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楼市调控步伐始终都没有停止,例如国家层面的“房住不炒”,央行建立“3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多个城市也实行“二手房参考价”,再到确定的

即将试点,这些都是调控楼市的有力措施。

事实上,很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二次房改”的看法,例如清华博士后提出“新方案”,其中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稳步推进房产税试点工作。虽然说不能奢望房产税解决现阶段所有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房产税在调节房价、完善税费、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遏制投机等行为。

第二是调整人口和土地供应。简单来说,专家建议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措施、同时平衡跨省耕地占地与城乡用地增减”,也就是说人口规模是今后城市用地指标,人口多的大城市就有更多的用地指标,而小城市的用地指标则很少,这样做就是为了合理分配用地措施,从而起到稳定房价的作用。

第三是改变住房供应结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住房制度”,例如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刚进城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难题。其实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群会选择进城定居,其中以租房为主,同时为了现阶段租房市场存在的问题,所以发展保障性住房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四是保持货币和金融长期稳定。按照专家的建议,原则是维护首套购房者和改善购房者的消费权益,与此同时,加强资金方面的调控也能起到抑制投资行为的作用。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从“二次房改”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和安居房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说到底,“二次房改”的最终作用就是保障两类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城市无房族和刚进入城市的刚需族会受益,这是有原因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二次房改”何时来?北大教授提出新方案,有“2类”人将会受益_腾讯新闻

我国第一次房改,开始于1998年,那时候“住房商品化”的概念被提出,实行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开始用货币来买房。实行第一次房改的背景原因是,福利分房不仅不利于城市发展,也不能扩大人均住房面积和提高城市居民的拥房占比,那时候无房居民的占比就高达47.5%。

第一次房改的初衷本是好的,不过这几十年的商品房发展下来,我国的住房资源分配方面已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我国的房子越建越多,一方面却是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泰证券在2021年3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商品房广义库存已经超过了70亿平方米,库存增速已经超过了2016年至2018年的增速水平,已经有很多的房子卖不掉了。

但同时,新建的房子数量又很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5月份,住宅新开工面积达到了55515万平方米,增长了9.1%。如此看来,2021年的库存量估计还得往上涨。

房价也在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商品房均价已经达到了10658元/平方米,等于是现在一套房动辄几十万到百万以上了。这让许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因为截至2021年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730元,远低于房产每平米的均价。

因此,买不起房只能选择租房的人群数量也在上涨。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租房人数已经超过了2亿人,并且到2022年,按照《2020中国青年租住生活蓝皮书》的预测,租房人群将会达到2.4亿人,这样的涨势不可谓不快。

很显然,当前的住房分配制度,已经让很多人实现不了“住有所居”,因此有人就呼吁,要进行“二次房改”。

关于“二次房改”的呼声,其实在2008年时就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在提出了,2009年更是有14位地产界专家联名给住建部等部门,并提交了房改的建议稿,后来住建部等部门开始探索二次房改的新方案。

虽然现在二次房改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已有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比如北大教授徐远在2021年1月1日出版的《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徐远教授认为,二次房改要主抓安居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每年要建1000万套安居房,面向所有的无房者,以缴纳社保为唯一标准,不排斥无学历、无户籍人口,户型上以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更多中低收入新市民群体都能买上房。

徐远教授主要倾向于为城市里的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建安居房,住宅法专家李明在一次采访时也说过,要更改现在的住房制度,才能让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安居梦。

基于此,李明等人在向住建部提交的二次房改建议稿中表示,二次房改要将住房需求分类解决,为各类人群建不同的房子,如针对中低收入者建造保障性住房,一旦实施起来,中低收入者80%会受益于此。

按照专家们的方案,如果二次房改真的全面实施,那么将会有2类人因此而受益。

按照北大教授徐远的说法,二次房改之后的房子,户型面积小,售价相对也就低一些,而且买房门槛更加宽松。同时,每年新建那么多的安居房,量大则价低,这其实也是在进一步压缩炒房的空间,避免炒房团来推高房价。

届时,刚需购房者可以去买售价相对平稳甚至是有所下跌的商品房,也可以买房价更低一些的安居房,不管是哪一种,刚需购房者的买房成本都会低不少。

不同于有一定资金的刚需购房者,那些经济困难的人群,房价即使降了也不一定买得起,如果没有政府帮助,实在是没有住房保障的。

住宅法专家李明等专家在向住建部提交的二次房改意见稿中有提到,二次房改要提供“三种住房制度”,其中就有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这两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制度。

按照这两种住房制度,经济困难的人群就可以住上政府提供的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即使一辈子不买房,也没有在城市里居无定所的困境。

住有所居是全国人的梦想,但是因为房价的高企,有很多人就难以实现这个梦想,因此专家们提出的二次房改方案,就像是“及时雨”一般。虽然二次房改还没有实行,但是专家们提到的廉租房等方案,已经惠及许多人了,因此人们非常期待着二次房改的到来。

“二次房改”来了?清华博士后提出“新方案”,2类人受影响_腾讯新闻

从最近两年开始,“二次房改”在网上出现的概率不断提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次房改”呢?

其实,谈论到“二次房改”,就不得不提到“一次房改”,

按照专家的看法,“一次房改”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是截止到1986年,这段时间主要完成理论准备和出售公房;第二是从1986年~1991年,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国家开始提供租房补贴;第三是到1993年,分批试点以售代租和公积金制度;第四是再到1998年,房改进入“深化阶段”;最后就是从1998年7月~2001年,住房货币化、市场化全面展开。

相比较之前的福利分房制度,“一次房改”主要有3个好处:1、改变了旧体制下住房产业的格局,同时也从侧面帮助城市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2、有效推动了商品房发展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例如按照住建部部长王蒙徽的介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9.8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更是达到了48.9平。

此外,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相比“福利分房制度”,不论是居民居住水平还是城镇化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知“二次房改”并非遥不可及。

其实“二次房改”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一次房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住房是商品”的理念成为主流,由此也导致大家对住房商品化产生了误解。而在“二次房改前期”的探索中,就着力于解决这些弊端,大致包含三类:

其实从“一次房改”之后,大致从2003年开始,我国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时候,着重关于经适房、廉租房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商品房的建设比例提出要求。对此,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表示,这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号,而这点也体现在资金方面,当年全国安排廉租房资金就达到了77亿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省市纷纷开始加强住房机构,例如天津和重庆更名房地产管理局,还有省份直接成立住房保障局。从实际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相关会议中,提出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两年建设26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

为了解决房价问题,同时维护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楼市调控步伐始终都没有停止,例如国家层面的“房住不炒”,央行建立“3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多个城市也实行“二手房参考价”,再到确定的房产税即将试点,这些都是调控楼市的有力措施。

事实上,很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二次房改”的看法,例如清华博士提出“新方案”,其中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稳步推进房产税试点工作。虽然说不能奢望房产税解决现阶段所有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房产税在调节房价、完善税费、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遏制投机等行为。

第二是调整人口和土地供应。简单来说,专家建议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措施、同时平衡跨省耕地占地与城乡用地增减”,也就是说人口规模是今后城市用地指标,人口多的大城市就有更多的用地指标,而小城市的用地指标则很少,这样做就是为了合理分配用地措施,从而起到稳定房价的作用。

第三是改变住房供应结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住房制度”,例如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刚进城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难题。其实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群会选择进城定居,其中以租房为主,同时还能解决现阶段租房市场存在的问题,所以发展保障性住房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四是保持货币和金融的长期稳定。按照专家的建议,原则是维护首套购房者和改善购房者的消费权益,与此同时,加强资金方面的调控也能起到抑制投资行为的作用。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从“二次房改”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和安居房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说到底,“二次房改”的最终作用就是保障两类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城市无房族和刚进入城市的刚需族会受益,这是有原因的。

农村第二次房改的时间_百度知道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200

我的财富值

0

--

我的现金

0

下载百度知道APP

在APP端-任务中心提现

我知道了

--

累计完成

个任务

10任务

略略略略…

50任务

略略略略…

100任务

略略略略…

200任务

略略略略…

您的帐号状态正常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22Baidu  

 

  

辅 助

模 式